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0149.“它就要因我的荣耀成为圣”表对来自主的神性真理的接受。这从“成为圣”和“荣耀”的含义清楚可知:“成为圣”是指对来自主的神性的接受,如下文所述;“荣耀”是指神性真理(参看4809, 5922, 8427, 9429节)。“成为圣”之所以表示对来自主的神性的接受,是因为唯独主是神圣的,因而一切神圣事物皆来自祂(9229节),还因为从祂发出的神性真理就是圣言中“圣”所表示的(9818节)。但在此处,就是论述以色列人、他们的燔祭和祭牲、会幕和祭坛的地方,“圣”和“成为圣”表示代表它的东西。原因在于,在以色列和犹太民族当中,一切事物都教会内层事物的代表,这些内层事物属于从主获得并回献给主的信和爱。因为建立在这个民族当中的教会是一个代表性教会。
正因如此,一切外在事物都用来表示和代表诸如内义所教导的那类事物,并因此被称为“圣”,如祭坛,坛上的火,燔祭,脂肪,血,会幕,那里摆有脸饼或陈设饼的桌子,烧香的桌子,灯台,以及它们的一切器具;尤其是含有法版在里面的柜子;另外还有饼、糕饼、薄饼,它们都被称为素祭,油和乳香;以及亚伦的圣衣,即以弗得、外袍、内袍、冠冕,尤其是胸牌。亚伦本人同样被称为圣,以色列人也是。但这一切事物之所以为圣,是因为它们代表、因而表示神圣事物,也就是来自主的神性事物;事实上,唯独这些事物是神圣的。
那些处于没有内在的外在事物的人以为祝圣之后,这些事物就是神圣的,但不是凭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神圣,而是本质上就是神圣的。但这些人大错特错了。他们若敬拜这些事物为本质神圣的,就是敬拜世俗事物,与那些像偶像崇拜者那样敬拜石、木的人相差不远。而那些敬拜所代表或所表示的事物,也就是神圣和神性事物的人则是处于真正的敬拜;因为对他们来说,外在事物仅仅是间接原因(哲学术语,是指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能使他们思想并意愿诸如构成教会本质要素的那类事物;如前所述,它们就是属于从主获得并回献给主的信和爱的事物。
如今圣餐就是这种情况。当领圣餐的人不出于自己的信仰去思想主,祂对人类的爱,以及遵从祂诫命的生活的更新时,他们只是拜那里的饼和酒,而不是拜主。他们以为饼和酒这些外在事物是神圣的;但它们本身并不神圣,只是凭它们所表示的东西而为神圣。因为圣餐中的“饼”表示爱之良善方面的主,“酒”表示信之真理方面的主,同时表示一个人对主的接受,这两样事物才是教会的本质要素,因而是敬拜的本质要素(参看4211, 4217, 4735, 6135, 6789, 7850, 8682, 9003, 9127, 10040节)。由此可见在圣言中,“神圣”和“成为圣”表示什么。
40.有些灵人从天堂被告知,水星灵曾被应许他们会看到主。于是,我周围的灵人就问他们,他们是否记得这应许。他们说,他们的确回想起来了,但他们不知道这应许是不是以不容置疑的方式作出的。就在他们彼此议论这一点的时候,天堂的太阳向他们显现了。只有那些至内在或第三层天堂的人才能看到天堂的太阳,也就是主;其他人只能看到由此而来的光。一看到这太阳,他们说,这不是主神,因为他们没有看见祂的脸。与此同时,灵人继续彼此交谈,但我没有听见他们说的话。这时,太阳忽然又出现了,主就在它中间,被太阳的光环围绕。一看到这一幕,水星灵深深谦卑下来,并沉了下去。这时,主也从那太阳向这个星球的灵人显现,这些灵人为人时,曾在世上看到过祂。他们所有人,一个接一个,因而许多人依次承认,这是主自己;他们当着所有会众的面承认这一点。然后,主还从那太阳出来,向木星灵显现;他们大声宣称,这是主自己;当宇宙之神向他们显现时,他们曾在自己的星球看见过祂。主是天堂的太阳,是那里一切光的源头(AC 1053, 3636, 4060)。主向那些在其属天国度的人如此显现,在那里,对主的爱居于主导地位(AC 1521, 1529-1531, 1837, 4696)。祂出现在右眼层面上方的中等高度处(AC 4321, 7078)。因此,在圣言中,“太阳”表示神性之爱方面的主(AC 2495, 4060, 7083)。灵人和天使看不见尘世太阳,取而代之的是一团黑暗,这黑暗不是在前面,而是在后面,与天堂太阳,也就是主相对立(AC 9755)。
8094.“虽然那里近”表虽然它首先出现。这从“近”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及分离之信时,“近”是指它首先出现。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当如何理解关于分离之信或唯信首先出现这个观点。生活的邪恶伴随着它自己的虚假,这虚假就隐藏在陷入生活邪恶的人里面,有时他意识不到虚假在他里面;不过,一旦他思想教会的真理,尤其当他思想得救时,这虚假就会出现,并清楚显明自己;他若不能否认真理本身,就是真理的一般方面,就会以适合自己邪恶的方式来解释它,从而歪曲它。因此,当他思想信和仁,也就是教会和得救的两个必不可缺的要素时,信立刻出现,但仁不会,因为仁反对生活的邪恶。结果,他也将仁抛到一边,只选择信。由此明显可知,信之真理是“近”的,但信之良善不近;也就是说,首先出现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许多虚假和错误的观点都是从这个错误和虚假的起点或原则接踵而来的,如:善行丝毫无助于得救;人的生活死后不会跟随他;那时人唯独凭恩典通过信得救,无论他在世上过着怎样的生活;最坏的罪犯也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凭信得救;邪恶能在一瞬间被抹除。这些和其它类似观念就是进入人的思维,并通过这虚假的起点或原则所确立的观念;它们以一个连续的链条从它延伸。但是,如果仁和生活是起点或第一个原则,那么看待这些观念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